查看原文
其他

马征:聚焦多维赋能,助推提质增效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3-01-22

依托黄河流域、黄渤海生态优势,山东省培育出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等多项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值稳居全国前列,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自2021年4月,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在山东等九省市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以来,人行济南分行引导金融机构深挖涉农领域金融服务场景建设潜力,撬动农村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市场化变革,以守正创新助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深刻思考、找准抓稳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契合点。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马征


深化服务场景建设,

持续释放金融科技强大动能

人行济南分行按照七部委工作部署,依托农村金融服务场景,探索推动省内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农业领域应用,发挥金融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潜心打造乡村振兴典范工程。


一是拓宽渠道,推动网点服务集约易得。受运营成本、农业经济发达情况、乡村地域、人口分布等多重因素影响,涉农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与规模各有不同。人行济南分行按照“内强功能、外拓渠道”的双向策略,引导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服务高效智能,组织打造“惠农版”“简约版”移动金融APP。有的银行走进乡村,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办业务。有的银行基于大数据技术整合电商、金融、政务服务,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新型农村网点。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农村金融服务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升级跃迁。


二是提升效率,促进涉农信贷精准及时。随着农业主体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如何高效满足农村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值得深入探索。针对农户、农村经营主体数据缺乏、经营信息难以掌控等实际困难,人行济南分行推动省内金融机构针对性开展“破冰”试点。通过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动态跟踪农作物生长,以实时完善的农业生产全链条信息支持信贷融合建模,有效缩短申请审批、调查评估周期,以精准授信高效满足融资需求。


三是注重民生,提升公共服务便利程度。社保、就业、待遇领取、医疗、交通等民生服务关系农村居民切身利益,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的互联互通,以金融之手助力农村公共服务便捷化。推动金融机构与省人社厅深度合作,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社保卡乡村服务平台,将居民就业、社保等服务整合到银行网点,让农村居民就近享受惠民服务;将电子健康码与云闪付二维码互联互通,实现农村居民诊疗和支付一站办理;基于移动定位、人脸识别技术开展乡村智慧校车服务,支持全程跟踪监控与便捷支付。以民为本,释放金融科技创新活力,让惠民服务更加便利,更有温度。


加快数字化转型,

创新开展乡村振兴数字生态建设

人行济南分行推动金融机构深挖数字技术创新潜能,不断夯实金融科技发展所需基础支撑,以数字为桥梁,联通金融与乡村经济实体,支持乡村经济优化演进,实现更高质量乡村振兴。


一是优化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数字化管理。“三资”是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为科学做好“三资”管理,实现农业要素统筹与跟踪,基层政府适应数字治理新形势,推动建立三资管理平台。然而,村集体资金虚假列支、截留挪用隐患尚存,需要整合更多真实信息流、资金流才可有效根除。为此,人行济南分行推动省内金融机构与基层政府合作,基于应用程序接口技术,将银行系统与基层政府三资管理平台对接,实现了村集体资金的收支线上化处理,提供资金管理、补贴发放等综合服务的同时,确保集体资金支出全程留痕可追溯,支持数字审计,有力促进管理效率及合规度提升。


二是塑造特色农业数字化运营环境。省内金融机构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特色农业领域的应用,强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流程数字化跟踪,推动从“动产”向“不动产”转化,增强产业融资可得性。7家机构分别锚定滩羊、肉牛、蔬菜、粮食等特色农业,打造了6项示范工程。人行济南分行组织省内银行运用传感器网络技术,对物联设备进行智能管控,实现园区土壤、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生长环境数据采集,将大棚信息数字化,上线运行智慧农场、终端交易系统、蔬菜追溯及展示等三项数字应用,推进数字化运营。


三是提升涉农信贷风控数字化管理水平。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有力支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6项示范工程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接口等技术,解决农村客户信息采集手段单一、征信数据不完备问题,累计授信247户,授信3831.90万元,发放贷款2998.90万元。3项示范工程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抵押贷款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问题,累计授信用户118户,授信1.48亿元,发放贷款9065余万元。2项示范工程综合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解决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上下游数据支撑不足问题,为合作社及农户授信9.6亿元,发放贷款5.5亿元。


把握金融科技发展方向,

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升级,信贷意识显著增强,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端存在的缺口,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在示范工程有效带动下,金融科技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目标进一步挺进。然而,不同地域、产业集群、农村居民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依然存在,城乡、地域、群体、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亟需跨越,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一是始终坚持守正创新。金融科技在涉农领域的应用,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呈现多元化、精细化、智慧化。但是,无论业务形态和技术实施路径如何演变,金融科技本质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十四五”时期,金融机构需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为依托,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必须厘清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坚决以服务实体经济,惠及百姓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避免因片面追求利益,导致创新对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边界的突破,又充分研判、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应用带来的多重风险。


二是缜密做好数据安全应用。农户数字化留痕不足,而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气候灾害风险复杂多样,多重因素作用下,传统风控手段在农业领域面临一定程度的适配性挑战。金融机构需要充分收集挖掘农户和经营主体数据,从而完善涉农风控模型,提高风控精准度。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金融数据安全分级指南》等政策文件的发布,数据采集、加工、共享日趋规范对数据合规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加强数据应用过程中的全流程管理,坚持“用户授权、安全合规、最小必要、专事专用”原则,在与政府、机构合作拓展涉农领域数据应用场景时,要综合应用区块链、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多种技术,规范开展数据共享,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严防数据滥用与泄露。


三是协力开拓农村金融市场蓝海。2022年初,《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先后下发,明确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规划与政策不断明朗,城市金融市场逐步饱和,商业银行纷纷瞄准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业务下沉。当前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提升,中小银行需加速数字化转型,有效增强客户黏性,缩短营销模式与服务效率差距,压降经营成本与贷款不良率。同时,凭借本土化、敏捷化优势,在细分市场、特色化、局部生态领域,探索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也可与大型商业银行探索平台与技术融通、网点与智能终端共享、多机构联盟合作,协同促进乡村振兴。


四是积极践行科技伦理理念。新兴信息技术为涉农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与可能。金融机构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权益保护、责任担当”的伦理理念,坚持科技赋能定位,确保不偏离正确轨道。在算法应用上,金融机构要增强算法透明度,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避免算法共谋、算法歧视、算法围猎等侵犯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情形发生。在伦理治理上,建立科技伦理审查机制,将伦理治理贯穿于金融科技应用全生命周期,严格执行监管政策,接受行业自律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在人才储备上,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既注重金融科技人才技能,又注重品德操守,尤其坚持以德为先,将科技伦理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与后备队伍建设,让伦理因素列为人才考评重要内容,确保金融科技从业人员明晰并严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伦理边界。


(栏目编辑:杨昆桦)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案例|中原银行融合数据湖建设实践

■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 金融科技润泽八闽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

■ 培训丨“银行业安全防范系统建设与运维培训班”开课了!

■ 实战 | 商业银行安全纵深防御体系探索与实践

■ 地方金融丨以电子健康卡为契机,创建银医合作典范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